Podchaser Logo
Home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毛叔和他的朋友們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毛叔和他的朋友們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Episodes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毛叔和他的朋友們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教會青年的思考健身房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這是我們新開始的節目,每次討論一篇文章。剛認識的朋友Yiting,熱血又可愛的神學人/編輯,是我們的主講者。她將以其快速的語速和犀利的視角,來幫助我們來思考公共神學相關的議題。喜歡思考公共議題的人,千萬不要錯過。第一集,我們聊的是Russel Moore所寫的〈正確地述說基督教的詞彙〉,幫助我們去再思福音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又該如何呈現信仰?特別是要小心別被政治帶著走,變成一個戰狼基督徒。而實際上,跟隨耶穌的人根本是不應該成為戰狼的!文章連結:正確地述說基督教的詞彙 | 今日
透過這本有趣的小書,魯益師假設一群住在幽冥城的幽靈,搭上了一台開往天堂的巴士,進行「天堂一日遊」,在那邊發生了許多有趣精彩的故事和對話。透過這樣非常有想像力的書寫,魯益師提供了一個另類關於天堂和地獄的觀點。我和雨成老師先從魯益師對於自由派的批判開始。當時許多自由神學的基督徒把「思考」或是「文明」當成核心,探討上帝的存在,而對上帝本身沒有興趣。他們不相信真正有天堂或是有「天堂和地獄」的區別,但魯益師強調還是有真實的天堂,而且「天堂就是真實本身」,而天堂是我們當下生活的延續──意味著
Mere Christianity《我如何思考基督教》(舊譯《返璞歸真》)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票選20世紀百大最重要書中,排行首位。到底重要在哪裡?為什麼一個不是那麼福音派的一個平信徒在廣播上節目的談話,卻讓福音派這麼喜愛,影響了這麼多人?雨成從思想史的角度來談,特別是對照薛華或是海外華人很流行的《遊子吟》,我覺得立時讓魯益師的貢獻立體了起來。魯氏學問淵博但卻幽默有趣、又充滿想像力而不會自居正統,打擊其他不同的宗派和宗教,乃是用比喻和想像力娓娓道來基督信仰獨特之處,和能夠對世界帶來
當潘霍華得知希特勒要屠殺猶太人的計畫時,他不禁去思考,身為基督徒要怎麼做?在旁邊禱告、鼓勵別人去對他扣下扳機(他們覺得大概只有剷除希特勒一途),還是自己有所行動?這真是一個煎熬也艱難的思考!但是經過他思考後,他願意承擔罪行,以殺人犯的身分站在上帝的面前,所以他加入了暗殺行動,最後被捕入獄,而後被處決。到底跟隨耶穌是什麼意思?對潘霍華當時的處境來說,不是只是簡單地遵守十誡不可殺人的誡命,而是為了他人的性命附上沉重的代價。他的倫理學圍繞著一句話:「倫理學不是關乎什麼是對或是錯,而是關
這次繼續聊《青少年牧者潘霍華》,特別是潘霍華到美國之後所經歷的事,特別去了美國紐約,受到黑人教會的影響,更體驗到「關係性群體」的重要性,加上他在白人主流教會的負面經歷,使他看到「辭藻堆砌」(phraseology)的問題。他認為是阻擋人認識耶穌的最大敵人,因為隱瞞了真實(the Real)。其實,我們這些愛讀書、抽象思考的人,大概都有類似的危險;搞不好潘霍華也意識到這是他這個21歲就拿博士的人可能的問題,哈哈。但我們也聊到,其實我們可以用各種方式來逃避真實,甚至以查經這種屬靈的方
這次我和兩位不同世代的學生工作者裴恩和李明翰聊路恩哲(Andrew Root)的一本好書《青少年牧者潘霍華》(Bonhoeffer as Youth Worker: A Theological Vision for Discipleship and Life Together)。大家對於潘霍華的名字可能都不算陌生,但是他到底是誰,我們大概都沒有立體的想像。這本書給我們一個很有趣的角度,原來這位大神學家一直都是一位youth worker,而我們對於他思想上的理解不能脫離這個處境。
這是「聖經的新世界」系列的第一集。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呢?這系列希望能介紹一些聖經研究的新觀點,也希望能讓聖經激發我們的想像,看見一個「新世界」,一個神持續在更新的世界。這一集要討論的是羞恥感,這個難受又不受歡迎的情緒。市面上有很多書和文章叫我們要遠離羞恥感、克服羞恥感。怎麼會有新約學者要為羞恥感辯護?還說羞恥感對於我們的屬靈成長很重要?在三一神學院讀書的彭弟兄,在上《新約中的情緒與靈命塑造》這門課時,接觸到新約教授劉德利Dr. Te-Li Lau寫的Defending Sham
這次聊了一本新書,是由郭宇欣撰寫的《Me Too在路上:那些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治的人們》。當年濛濛懂懂的情況下,被宇欣一起推上了路,在《校園》雜誌作了一期專題。時隔將近六年,宇欣還在路上繼續奮戰著。另一位來賓歐雨虹,則是因著媽媽曾經輔導許多受到性傷害的人,已致非常能感受到其中的沉痛,也一直關心著這方面的議題。這本書主要是宇欣採訪四位「在教會推動性騷擾防制的人」,並以她個人的角度來整理、書寫,想要呈現一些已經在路上的人的生命故事與身影。這四位分別是曾經投入教會人權促進聯盟工作的
這次我們繼續聊《數位儀式:在網路時代找回基督徒的智慧》這本書,想要從各自的經歷來探討,如何在一個漫無目的、欲望不斷被刺激而擴大的情況下,能夠找回一些自主權,然後有與人有更深的連結:有談到要刻意去參與一些不見得享受的對話,或是透過手寫信件來放慢速度,去深山裡散步,或是在大自然中運動…….。我們也聊到手寫的溫度,然後現在讀保羅書信卻感受不到溫度的問題,然後到底教會如何能夠成為「在網路世界找不到意義感的人」的安全港灣。--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
這次聊的這本新書,是在去年九月出版的《數位儀式》(Digital Liturgies: Rediscovering Christian Wisdom in an Online Age),作者Samuel James將網路世界的一些問題剖析出來,試圖提出解方,當然這塊我是比較不滿意的。許多問題大多都不陌生,比如注意力變短暫,信息碎片化,在網路上的言語暴力,在社群媒體表現最美好的自我反而陷入無止盡的比較等等。作者借用James K. A. Smith(蘇明思)常常在談的禮儀(liturg
我們第三次聊這本《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我們先聊屬靈霸凌對於會友所造成的創傷,除了造成情緒上、身體上、人際關係的傷害,甚至對上帝的形象有所扭曲──把上帝看成霸道的父親。我們怎麼營造一個安全的文化和氛圍,能夠真正接住那個受傷的人,不是說教、勸他饒恕,造成二次傷害。另外,怎樣才能建立好的教會文化,阻擋屬靈虐待的發生。作者從預防、監督
我們繼續聊這本剛得到CT獎項的《惡霸講台:直面教會中的屬靈霸凌》(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談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霸凌不會是單一事件,常有接二連三的受害者,時間也通常持續很久,黑箱卻一直無法被爆開,當有人勇敢說出時,反而被搓湯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甚至被趕出教會。到底有什麼結構或是認知上的問題?我們談到需要有外部獨立調查機制,還有牧者關懷的重要性。在目前的教牧
想到可以找幾個不同年紀的網友和朋友一起來個線上讀書會!取名叫「深夜書堂」因為受到《深夜食堂》的啟發,希望可以在一個空間,嚴肅的議題可以有些不同的觀點,可以輕鬆、真誠的聊八卦……。這次聊的是一本英文新書Bully Pulpit: Confronting the Problem of Spiritual Abuse in the Church,講的是近來開始慢慢被關注的「屬靈霸凌」。很開心,這本書有找到跨世代的愛書人,有20的明翰、30的雨虹、40的我、50的Harry,還有快要60的
看到這個書名,就跟裴恩問說有沒有興趣來約聊。後來讀的時候,心裡一直有疑問,那你把「男子氣概」解構掉了,然後呢? 雖然說,作者也是想要幫助一些男性不用在既定的男子氣概架構中被壓迫,但一邊讀我卻覺得有點無所適從。畢竟,我成長的背景在讀書(文質彬彬)和打籃球(勇猛戰士?)方面都算是符合社會的期待。不過,裴恩認為在這仍舊相當父權架構的教會或社會中,點出這個問題還是蠻必要的。我們也聊到,如果批判有毒的男子氣概,那到底有沒有健康的男子氣概?然後,我們也聊了《我的意外爸爸這部電影》,來探討父子
這本書除了從規訓欲望的角度來批判資本主義外,也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教會應該因著上帝的豐盛的恩典,而活出禮物的經濟學。下集繼續和明翰和Charles從不同層面來討論這本書,除了探討資本主義帶來的失序外,也聊到資本主義以各種變形了影響基督徒和教會。但是這本書還是給我們很多的洞見,幫助我們往「禮物人生」邁進。===============要報名《耶穌的情感學》講座的聽眾朋友,在下面的連結講座報名 | 【 耶穌的情感學】系列課程 - 有盏灯 (oc.org)--Hostin
《欲望的經濟學》是我自己很喜歡的書,這次特別想說何不找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所以就找了經濟學家Charles,還有從社會學角度的明翰,看看會不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兩位對於資本主義的本身有不同的理解。明翰贊同本書的作者認為經濟學並非中性的科學,而是規訓了人類的欲望;Charles看經濟學是較為中性,描述人類對誘因會做出反應,有趨吉避凶的行為;資本主義揹了許多黑鍋,任何的制度都會被濫用。但是雙方也都認為,資本主義世界不是神的國,它的精神和基督教有許多的違和。重點是基督徒和教會到底
可能大家都會有類似的經驗,明明就是很好的長輩、家人、朋友,但是一談到某些政治或社會議題,想法偏頗地讓你覺得不可思議!(當然,對方可能也覺得我們偏頗)。家人朋友的立場不同,有時還可以避開話題不談,但卻發現你生活的世界中可能有一半的人立場跟你相反,而且又無法互相溝通,就有點讓人心累、無奈。沒錯,這個讓人心累的世界,就是充斥著各種對立:自由vs保守、藍vs綠、黃絲vs藍絲、挺同vs反同、挺川vs反川、民主vs共和、親中vs反中……。《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是Jonathan Haidt
認識雨成的那一天,他在我營會的宿舍房間和長輩基督徒辯論川普,到半夜兩點……。雖然對於雙方雞同鴨講感到疲憊,對於他熱衷於公義的關懷,還有對美國歷史的理解,卻相當的印象深刻。當然,後來更認識到他的模仿功力,敬佩不已。我們這次聊的是一本關於「時代論」的書《時代論的興盛與衰敗》(The Rise and Fall of Dispensationalism : How the Evangelical Battle over the End Times Shaped a Nation)。時代
在#MeToo的浪潮、還有女性按牧的議題紛紛擾擾的情況下,感謝Cindy非常夠義氣來跟我聊這本《「聖經女性」概念的演變:女性的從屬性如何成為福音真理》,這是由教會中世紀歷史學家Beth Allison Barr所寫的暢銷書。Barr的先生是浸信會的青年牧師,她本來想說乖乖地當個「好師母」,但由於先生支持女性在教會中的領導角色而被解雇,這次事件深深影響了Barr,使她開始寫作這本書。從歷史的角度,Barr提出一個犀利的看法:保守基督徒擔心女性按牧是被世俗的女性主義影響,但其實堅持女
照理說,基督信仰應該是一種「道成肉身」(incarnate)的生活方式,能夠很具體的展現出來。但基督教一直都有一個很大的試探,就是靈魂身體二元論(或是三元論)。這樣的抽離身體的靈性,等於把信仰生活割離於日常的(身體)生活當中,把靈性囚禁在教會或個人靈修禱告,切斷了與外在社會的關係。在《有身體的教會:在疏離的數位時代擁抱群體生活》中,Michael Frost透過Nancy Murphy提出聖經的身體觀是整合的「靈性的身體」,而教會應該成為一個具體的身體、根植於土地、身體力行去關心
這本小書《哲學與神學》看似談的是哲學與神學間的相互關係,但作者卡普托(John D. Caputo)卻難以掩飾對後現代的偏好,大概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XD大維浸淫在哲學與神學兩門學科已久,正是聊這本書的最佳人選。除了思考嚴謹的基本外,還能用白話文來解釋哲學;更棒的是常語出驚人,如說出哲學/神學人喜歡SM,愛問問題的人被牧師討厭?甚至比喻現代性的教會是得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千萬不要錯過哲學小白不要怕,歡迎來聽聽看,聖經、神學與哲學之間該有什關係?信仰與理性之間的關係?什麼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腦與心的距離」,我們很容易知道卻做不到、腦袋知道身體卻更誠實…..。Curt Thompson 的這本Anatomy of the Soul(《靈魂的構造學:發現腦科學和屬靈操練的令人驚奇的關連,改善你的關係與人生》),似乎給了我們可以實際縮短這距離的一條路。近年來腦科學的大量發展,到底對基督信仰有什麼挑戰或是助益?基督徒精神分析師Curt Thompson寫了一本很棒的書去整理腦科學、依附關係與基督教靈性之間的關係。「心意更新而變化」、「新造的人」,不
這次訪問到珍珠家園的工作人員趙歆怡,他們在台北萬華的紅燈區陪伴,許多曾從事特種行業的阿嬤。歆怡希望紀錄這群被社會遺忘的人的故事,所以策劃了這本《茶室女人心:萬華紅燈區的故事》書中記載了12位基層女性的人生歷程,真的不是我們一般人所能想像的。她們大多都有非常不幸的經歷,不管是被父母賣到妓女戶,還是懷抱歌星夢卻被性侵……,但她們跟我們一樣,都想要被愛、希望有個幸福的人生,也想找到自己。書中的故事很精彩,建議自己買來讀。訪談更多是針對歆怡自己的生命故事:她怎麼從一個名校高材生、跳進
這是慕理跟我聊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的續集。這集除了談到美國福音派歷史之外,更重要的是連結到華人教會的歷史。影響華人至深的內地會,其實大多也受時代主義的影響,重點強調在傳福音、拯救靈魂,影響著名的倪拓聲、王明道、宋尚節,後來也影響了台灣教會。我在訪談時候,好像把「基要主義」和「時代主義」混為一談了。但正如慕理所說,基要主義(相對於自由派)應該是更大的集合,當中也有強調著重社會改革的後千禧年(或是無千禧年)主義,只不過後來歷史上就是強調被提的
這本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 《福音派心智的醜聞》是一本非常經典的美國福音派歷史,書中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福音派思想層面的天生缺陷。這本書雖然探討美國福音派(所以沒有中譯本),但是所帶來的衝擊,對華人教會應該是很重要的提醒。基督教神學在中古世紀曾經是引領社會思潮的,Theology is the queen of all sciences,但是在18世紀大覺醒(Great Awakening)的文化處境之中,美國福音派更加著重於佈道以及其立即的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