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haser Logo
Home
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竹科廣播|黃欽勇、温怡玲主持

IC之音|科技行腳

A weekly Technology, News and Tech New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竹科廣播|黃欽勇、温怡玲主持

IC之音|科技行腳

Episodes
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竹科廣播|黃欽勇、温怡玲主持

IC之音|科技行腳

A weekly Technology, News and Tech New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IC之音|科技行腳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天下武功,惟快不敗」,但進入AI時代如同「紅皇后領地」一般,快已是常態,如何審度時勢找到獨特價值,更為重要。台灣做為全球半導體核心國家之一,是否需要關注馬來西亞成為全球半導體重要出口國的原因?當全球晶片業者湧向東協國家時,局勢又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新內閣在今天正式就任,從全球產業的大局來看,對新總統與新內閣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如何結合產業的史觀以及新世代的價值觀,選擇站在最好的戰略位置,以迎接在AI與半導體技術突飛猛進所帶動的變化?政治與經濟風險之間如何找到台灣的最佳解?
「如果AI是答案,那麼問題是什麼?」在2024年的AI EXPO中,我們不斷拋出這個大哉問,希望跟參與的所有企業、學校以及政府單位共同思考,除了不斷降低成本、增加效率之外,AI的突飛猛進對於現況究竟會產生什麼影響?媒體在這波浪潮中又如何啟動對話與討論?
在連續不斷的地震和滂沱大雨中,2024年的AI EXPO正式展開在花博三天展會。首度公開分享,從2022年疫情期間開始的這場展會,如何結合對台灣產業既有優勢、未來潛力,以及對於社會公益及文化的期待?經歷三年看到哪些發展脈絡? 
在伊朗與以色列互打衝突看似並未擴大的此刻,中東不同國家與組織之間的風暴底層問題,仍未解決。對於台灣而言,我們關注的除了產業是否受到影響、供應鏈有哪些潛在風險之外,還要更深入思索與人、社會共識以及文化相關的議題。
雖然有立委已經提出台灣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但在此之前,或許應該先看看Facebook長期以來的各種詐騙。無論是假冒財經名人開炒股社團、假帳號、假商品……如果對於這種大家都耳熟能詳卻只能自求多福的詐騙,都無法拿出有效對策,那麼面對更難辨真假的AI,應該要如何有效管制以避免傷害?
檢視過產業歷史發展後,如何理解現況並掌握未來方向?美中貿易戰、疫情造成全球資金大幅變動、既有產業供應鏈破碎轉變、AI突飛猛進,再加上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許多新創企業來說,大環境如同雲霄飛車般瞬息萬變。要如何創造客戶需求、創造新價值,並找到企業獨特的定位,更是不容易的考驗。
4月初,台灣發生921之後的最大地震,也展現出台灣社會無與倫比的韌性與應變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從百年動盪中淬煉出來的。如果從西元1900年看起,幾乎毫無例外,當外在環境愈發嚴峻的時刻,台灣產業就迸發出更大生命力,累積出舉世無雙的產業結構與發展路徑。到底,這是如何做到的?
很多人知道,台南躍上全球舞台、也意味著台灣開始具有世界能見度,始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建築熱蘭遮城,至今正好400年。較不為人知的是,宜蘭頭城因為1924年的一場大洪水,改變了地方產業生態。面對巨變,百年頭城如何發揮韌性,突圍再起?
在新價值、新行銷逐漸成形的此刻,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商業賽局,正面對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轉變及挑戰,這意味著舊的美好時代已經飄然遠去?當科技更迭快速超過過去的經驗與想像之後,有哪些是不變的原則?我們應該如何辨識並加以掌握?
IC之音的新攝影棚正式啟用,在傳統媒體產業面對極大經營挑戰的此刻,如此規模的硬體投資背後有哪些策略思考?從企業經營層面、產業變化,以及科技快速優化迭代不同面向切入,又有哪些價值?
從Sam Altman的7兆美元晶圓廠計畫中,我們了解到,有些過去習以為常的商業模式已在快速轉變,例如,因AI而受益的公司相對很集中,而且這樣的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台灣應該如何站在制高點想像未來的改變,從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包括韓國、中國的崛起及轉型,如何找到台灣在這盤大局當中的最佳定位點?
Open AI執行長Sam Altman 宣稱由於AI發展的算力嚴重不足,他要募集7兆元建立晶圓廠來支援AI所需要的算力,資金由阿拉伯國家挹注,晶圓廠則交由台積電來經營。雖然這只是「宣稱」的計畫,但會不會對台灣的半導體發展產生影響?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是風險或是機會?
很多人說台灣有許多結構問題需要改變,這應該是任何國家同樣都面臨的挑戰?那麼,如果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台灣可以如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政治變幻中,找出最佳立足點、順勢而上?在2030年之前,將是無可迴避的關鍵提問。
農曆年假期剛過,年節氣氛仍濃,不過2024年的第二個月也已即將進入下旬,除了與家人團聚、休息或充電之外,相信2024年的新計畫也已經起跑。今年的發展目標,不同產業是否有不同重點?經營者、主管和年輕世代員工,又該如何為自己訂出合適的新計畫?
延續上一集的歷史視角,有人說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則是中國人的世紀。不過,這樣的推論是合理的嗎?國力的定義在科技與政治經濟變遷影響下,產生了哪些典範轉移?台灣為什麼可以稱為「天選之國」?身為「天選之民」的我們,應該在全世界扮演什麼角色?
很多人發現,2024年冬天的上海和過去不一樣了。喧鬧的街道不再擁擠,裝潢華麗的精品店只剩下店員,靜安區的老洋房和梧桐樹,有種繁華落盡後的寧靜與沉思。如果從20世紀初始八國聯軍之役算起,這120年來的中國究竟經歷過哪些歷史轉折?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轉變?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三星集團董事長來台密會某些企業家,各種揣測隨之甚囂塵上,包括多年前傳說的「三星滅台論」也重新被提起。然而,真相跟媒體報導之間始終有著遙遠的距離,從專業的產業分析角度來看,事實恐怕正好相反。那麼,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了解的現象與趨勢?
在台灣總統大選前三天,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了「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24)。雖然在選舉激情中暫被淹沒,但集合世界各國近1500位專家的看法中,AI造成的假訊息及錯誤訊息風險,仍然是2024年不可忽視的重點。對台灣而言,是否能夠開啟新的對話空間?
在邁向矽紀元的此刻,除了關注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可能走勢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同步審視台灣的根基,包括社會認同與文化底蘊,我們的現況以及可能改變?這些改變的價值主張是什麼?又應該從何做起?
社長的新書《決勝矽紀元》在元月初式出版,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來看,究竟寫書的意義是什麼?若從產業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從包括美、台、韓、日等國在內的「八強」寫起?為什麼會將戰場定義為「矽紀元」?作者親自說明著作背後的思考脈絡。
很多人說,科技的幾次重大突破,技術團隊的領導者都是台灣人,但能夠成為世界科技巨擘CEO的卻是印度裔,原因是什麼?是整體社會文化的影響,或僅只是個人表現傑出?站在新舊世界交接之處,我們如何從舊框架中突圍創造新局?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將近八十年間,政治、經濟與產業型態經歷過幾波轉變,不同世代的不同成長經驗交錯出台灣的社會文化現況。站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此刻,可以想見變化速度會愈來愈快。做為世界重要供應鏈且擁有許多資源的台灣,接下來能對全球提出什麼樣的雙贏策略,將是決定下個世代價值的關鍵。
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後續是什麼?除了美中之間選邊站之外,站在2023年與2024年的交界點,台灣要思考的問題是 […]
在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中,要如何保持獨立且能綜觀全局的思考、清明的視野 ,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 […]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