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haser Logo
Home
藝類人聲

金車文藝中心KCCA

藝類人聲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藝類人聲

金車文藝中心KCCA

藝類人聲

Episodes
藝類人聲

金車文藝中心KCCA

藝類人聲

An Arts podcast
Good podcast? Give it some love!
Rate Podcast

Episodes of 藝類人聲

Mark All
Search Episodes...
繪畫是最基本也是最出色的創意表達方式之一。無論是用鉛筆和紙進行簡單素描,還是藉助數位工具讓插畫有不一樣的呈現,都是揮灑創意的方式,而兩位電繪師──黃軍豪與董十行,也特別帶來他們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科技帶來了便利,但發展的速度之快,也超越了我們所能想像的地步,例如AICG(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技術對遊戲與插畫產業的衝擊,更是一波討論風潮,兩位來賓不僅分享了近期討論度非常高的AI繪圖的看法,也肯定繪師筆下所產生的圖像仍然具有溫度與不可取代性。   電腦繪圖,需要有相關產品或高品質的電腦
切薩萊·布蘭迪(Cesare Brandi,1906-1988)在《修復理論》中所提到的:「所謂修復,一是對藝術品的物質性存在和其美學、歷史兩方面性質的認識;二是考慮將其向未來傳承的方法論。」   什麼時候需要啟動「修復」?不外乎兩個原因,一個是「恢復其價值」,二是「傳承延續」。藝術修復涉及到各不同專業領域與專家的技術專長與獨到見解,從根本上來看,是一種跨學科的方法,無論如何,最重要的目的是「穩定、紀錄和保存藝術品,以其延續其文化壽命。」   許多藝術文物看似毫髮無傷的表面下,內裡可
樂高創辦人奧爾.科爾克・克里斯提安森曾說,最混亂的時代也不能忘記「好好玩」──樂高(Lego)一詞正是丹麥文「leg godt」(玩得好)之意。 在台灣也有這樣一個大男孩,創作以樂高為主,他,就是侯彥仰。 侯彥仰將那些隨處可見的台灣景象轉化為創作靈感,那些看似平淡的生活風景裡,他總能萃取出不一樣的創作靈感,將最精華的片段置於創作之中。 節目中,他與大家分享自己出國參展的經驗,以及在平常的生活中,如何擷取靈感注入在自己的創作中。不管是專業玩家,或是才剛要踏入樂高世界的初
創意市集在台灣十分流行,幾乎每個周末在各縣市都有著不同規模的市集正在進行。關於創意市集的起源,其實沒有標準答案,有人認為與17世紀時在英國販售藝術品的時尚市集有關又或是源自於國外的跳蚤市場,如果就台灣的創意市集雛型來看,可以回溯到2002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美術節藝術市集」活動。   自此之後,各地方機關團體舉辦的創意市集風潮便開始盛行。走在創意市集裡,彷彿走在一場盛大的嘉年華博覽會中,可以看到各類型的創作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擺放著他們自豪的作品,誠摯地邀請著你與他共享創作
你有沒有想過,藝術有可能以其他面貌呈現在我們眼前? 藝術可以是一本繪本、可以是一雙精心設計的鞋子,也能是一棟充滿美感的建築物。   藝術的型態千變萬化,端看將它產出的人,使用了什麼手法。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作品──亞洲大學附屬現代美術館,讓我們看到了建築的藝術;而作為承載人類重量行走的鞋履,經過縝密的設計,成為具有藝術品味的實用物品;繪本亦是平面藝術的另一種展現,而啟蒙孩童閱讀的繪本,更是另一種形式的平面藝術展現。 此集邀請到了兩位藝術家,分別是黃耀鋅與良根,透過他們二位分
自我行銷,是必須且重要的。 創作者,許多時候需藉由藝廊的經營與鋪陳,透過許多傳媒或報章雜誌,推介給大眾知道;若沒有藝廊的協助,自營藝術家在行銷上則必須下更多功夫,才能讓更多人看見自己。   行銷表達技術專家解世博曾說:「不論從事什麼行業,其實我們的工作都只是副業,而真正的本業是行銷自己。」藝術家的作品質量好,也需搭配創作者本人形象的營造與維護,使口碑廣為流傳。   此集節目邀請到兩位經營與行銷個人品牌十分成功的藝術家「黃柏勳」與「簡志剛」,來和大家分享,在藝術這條路上如何行銷自己,以
駐村,是藝術家透過單位或機構的中介,到另一個地方進行長時間的藝術創作(或體驗)。   藝術家駐村創作的思想形態,可以追溯至古代貴族富商贊助藝術家創作的傳統,如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藝術家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與麥迪鍚家族的往來交游……等,而在1990冷戰之後的藝術全球化,加以日趨成熟的網路科技,使得藝術的形式與樣態能夠以跨國度的方式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此集邀請到有豐富駐村經驗的兩位藝術家:黃亦中與陳奕龍,來談談他們當初選擇駐村的單位與出發前的準備,兩人的駐村單位雖然不同,但在異地所
在台灣,體制外的藝文相關進修機構,普遍稱為「技藝短期補習班」,在這樣的場域裡,都會有些什麼特別的新鮮事呢? 此次邀請了同為畫室的負責人白熊老師與家荣來談談他們當初開立畫室的初衷以及機緣,並分享在畫室中,除了專業(常態)課程,有無特別舉辦的活動。 兩人的畫室中,除了一般的升學專業班,亦有培養興趣的成人班,在不同年齡層中的學生,兩位老師都看到了每個學生身上的潛能,並針對他們的能力引導並適性發展。學員的反應與回饋,都是寶貴且不容忽視的養分,讓畫室能變得更好,並與學員一同成長。 在這幾年中
策展人( Curator) 是什麼?這個概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本集邀請到了兩位資深策展人上節目談談他們的日常。   每一檔展覽,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籌畫與心力挹注下的豐碩成果。而策展人,便是把這些內容系統性的展現給觀者,不論是展出內容、展覽論述、主題或是相關活動,都需要對此十分了解,讓觀眾在觀展經驗裡,能夠有好的體驗。   此外,也邀請二位來賓談談「稱職的策展人」應該需具備如何的特質,舉凡語言能力或是對於未來趨勢抑或是溝通協調的能力...等,都是十分重要且不可忽略的。策展人就像是「藝術
  此集邀請到兩位在藝術博覽會中,參與已久且有豐富經驗的兩位專業人士,HOHO與JENNY來和大家分享國內外的藝術博覽會。   JENNY於2022年擔任Art Basel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台灣貴賓代表。她提到:「回顧全球最老藝術博覽會 ── 巴塞爾藝術展於瑞士設立之際,便是由三位深具影響力的畫廊主所主導。」並分享在展會中所負責的職務。   而HOHO為大家介紹的國內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博覽會,為1992年由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所舉辦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其發展奠基在九○年代台灣藝
是什麼原因?讓藝術家踏上異鄉的土地? 對於藝術的追求?還是被不同城市國家的明媚風光所吸引? 又或是有其他更浪漫的原因?   這次我們邀請到來台灣二十年的馬來西亞籍藝術家陳傑強以及曾於美國求學的台灣藝術家倪士珍,聽著他們因不同的人生際遇到異鄉生活、創作的過程,讓人對於其他國家創作環境有不一樣的看法。   便利VS不便 在其他國家生活,總是會有許多生活不便之處,語言和文化是藝術家本身需要去努力學習與適應的。然而,從藝術環境的面向來看,美國、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又有哪些異同之處呢?兩位藝術
大家對於國中小的美術課還有印象嗎? 也許是有點久遠的事,記憶略為模糊,但還有一個原因,是「它」很常「借走」... 這次邀請到在學校任職多年的美術教師--呂振揚與羅盈嘉,來分享在學校中的教學點滴。 老師與學生,不只是施與受的關係,學生給予的反饋,也都成為老師們的養分,在校園中,老師與學生共同成長、茁壯。 而兩位老師的另一個身分-藝術家,也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持續扮演。 從學校下班後,使用零碎時間努力不懈地持續創作,並保有著對藝術的熱情,儘管有那麼一點點累,但那也都是甜蜜的負荷。
藝類人聲第一集的下篇,Jo與Elisa娓娓道來在藝術圈中的見聞與趣事,透過他們的分享,讓大家看到藝術圈中,藝文工作者的多樣面向,也讓我們有不一樣的認識與了解。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vmoq5s02m301xo8lui32fu/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藝類人聲的第一集,邀請到了在藝術圈服務多年的藝文工作者,分別是Jo(李悅芝)與Elisa(吳珈瑤) 藉由頻道主持人瑋特的挖掘及兩位來賓的分享,讓大家能夠在藝術圈中,看見藝術行政的真實面貌。 兩位來賓除了介紹自身工作的職務內容與趣事分享外,更提及到在這個職位中所學習到的技能, 以及在台灣藝術圈中,所觀察到的特殊現象,又或者是與藝術家、畫廊這兩者之間的溝通技巧...等。 如欲獲得更多最新消息與資訊,請上官網金車文藝中心KCCA 或 fccebook粉絲團 金車文藝中心KCCA 或I
Rate

Join Podchaser to...

  • Rate podcasts and episodes
  • Follow podcasts and creators
  • Create podcast and episode lists
  • & much more

Unlock more with Podchaser Pro

  • Audience Insights
  • Contact Information
  • Demographics
  • Charts
  • Sponsor History
  • and More!
Pro Features